【文传“三下乡”之一】茶香润乡的文化探寻

发布者: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发布时间:2025-08-02浏览次数:44

暑期,太阳成集团tyc234cc2025暑期“三下乡”“茶香润乡“团队奔赴安徽黄山多个乡镇,开启了一场融合文化探寻与实践体验的旅程,在徽州古村的粉墙黛瓦间、茶文化与糕饼香里,解锁传统文化密码,以青春视角讲述徽州茶文化故事。

茶山攀行采新绿指尖轻捻识苦甘

采茶季的喧嚣渐息,修剪后的茶树在阳光下舒展着新的生机。团队成员走进西递后山的一片茶园,恰逢一位老奶奶正在茶树间锄地。简单沟通后,队员们主动拿起农具,加入劳作。“要顺着茶根边缘松土,别伤了新抽的嫩芽。”老奶奶一边示范,一边传授着诀窍。锄头起落间,队员们不仅体验了茶园养护的辛劳,更从老人朴实的话语中,听出了徽州人对土地的敬畏与对茶的深情。

穿梭在茶树间,队员们拿着小竹篓,小心翼翼地将符合标准的芽叶摘下。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身上,微风带着茶香拂过脸颊,大家虽汗流浃背,却乐在其中。“原来我们喝到的每一口茶,都凝聚着采茶人的辛苦。”一位队员感慨道。

茶礼摹古法杯盏见仪规

走进西递黟金茶叶店,店内茶香弥漫,店主热情接待了队员们,不仅详细介绍了当地茶叶的品种、特性,更现场演示了传统饮茶礼仪。从“三龙护鼎”的持杯手势,到双手奉茶的待客之道,再到闻香、啜饮的品茶步骤,店主的讲解生动而细致,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“茶礼即礼仪”的文化内涵。

馆藏问道溯茶史器韵无声话沧桑

在茶文化博物馆,实践队伍追寻茶文化的溯源。历史的痕迹从未消失,清新的茶香仿佛就在鼻息之间飘散,在讲解词陆羽《茶经》中记录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”据此,茶利用的开始,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。悠久的历史给茶留下的是更加厚重的、沉稳的气息,随着茶史的脉络,团队成员了解到了更深层次的茶文化:茶器具的适用、茶叶的产出和影响、茶区的分化以及徽茶的精神茶道等等,这些鲜活的、有温度的茶史仿佛近在眼前,并且用着最形象的方式诉说着它的故事。而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学习这些流传下来的物件和文化,茶文化在实践队伍的成员们心中留下了挥散不去的气味。

千年的茶史是茶的流传;是历史的茶韵;是皇家贡茶到百姓的粗茗;是中国人的处事哲学;更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生活印记。实践队员们在读懂这些“无声的诉讼”的同时,去传承、去研究,让这股茶味持续芬芳。

非遗寻踪探匠艺古韵茶点蕴匠心

刚出炉的古塘彩糕,还含着浓浓的桂花香。彩糕的非遗传承人是来自黄山徽州区古塘村的汪承发夫妇,三代传承留下的彩糕不仅是手艺也是记忆。实践队伍走进古塘村,来到汪承发夫妇的家中学习了解传承人的故事和彩糕的制作。

汪师傅从18岁开始做彩糕,早年在上海打工,后回到家乡开始彩糕的非遗传承。

非遗彩糕的寻踪之旅,不仅让队员们触及到了传统手艺人的温度,也更深刻的理解了“匠心”二字的重量——它藏在每一道复杂的步骤里,流淌在每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中,更是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,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光彩。此次“茶香润乡”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文传学子们在茶香与食韵中触摸文化根脉,在体验与实践中深化责任担当,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。

此次“茶香润乡”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文传学子们在茶香与食韵中触摸文化根脉,在体验与实践中深化责任担当,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。


摄影、撰稿:王亚辰 张子欣;责任编辑:方婷婷;审核:路善全